特約課程
選擇性緘默座談學習
2018 SELECTIVE MUTISM CONFERENCE
──── 座談緣起 ───
您認識在需要談話的社交場合卻完全不說話的人嗎?他們智力、行為正常,卻表現得極度害羞,甚至影響交流與表達?
除了內向、害羞,甚至冷漠、驕傲、社交障礙……諸多旁人的猜測,要是情況嚴重到影響學習、工作,在家卻非常正常,您的朋友可能正面對著罕為人知的「選擇性緘默症」,苦苦煎熬卻無力自救,需要您的幫忙。
選擇性緘默常發生在孩子五歲之前,但經常在就學後才被發現,他們在必須適應陌生環境與團體的階段變得整天不說話,即使碰到困難、威脅、傷害,也完全無法說出口、自行求救。大多數家長為此感到驚訝、難堪而難以接受,因為孩子在家裡表現正常,往往被誤判只是害羞,或者自閉。
經驗上,如果能在孩子十歲以前給予準確協助,不但能避免他因此被霸凌、惡化病徵,甚至還有完全克服,回歸團體環境的機會。
醫師簡介
兒少臨床心理學 香港執業
Melissa Ortega, PsyD
心理學博士
Licensed Clinical Psychologist (US)
臨床心理師
Specializ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
Central Health Medical Practice-
http://www.centralhealth.com.
hk - 2824.0822
Southside Family Health Centre-
http://www.southside.com.hk - 2592.9000
Island Health Family Practice-
http://www.islandhealth.com.hk - 2987.7575
真實故事
小薇(化名)在上學後,經常出現排隊拿午餐,卻原地「當機」無法走回位置的情況。老師起初認為是玩鬧不予理會,小薇就這麼呆站到午餐結束。某天老師急電家長,說小薇不明原因表情痛苦、低鳴落淚,媽媽趕到學校帶她離開,孩子一出校門就尿褲子,大哭快一小時。
從那天起,同學們開始對小薇好奇,把她當成怪人議論、觸摸。漸漸的,好奇變成輕蔑,力道控制不當,演變成腿上淤青、肚子有傷,甚至指甲斷了一截。傷害莫名加身,她竟完全無法開口,沒人知道她受傷,直到回家後才潰堤。
父母意識到情況不單純,遍尋醫生、諮詢師,研讀原文文獻、求助國外兒少身心科醫護,終於找到讓她無法反應、無法開口說話的「選擇性緘默症」。這個罕見疾病讓在家人、朋友身邊活潑正常的小薇,一進學校裡完全喪失自主,她的忽然靜默、無法自然動作,預示著學習路上的坎坷。可怕的是,台灣對這方面的認知、衛教、環境支持,實在少得可憐。
參與專業緘默醫療引導,改變發生了!
☉ 四歲半發現病徵時:
* 無法在校說話
* 在校甚至無法提出上廁所的要求(褲底濕是常態)
* 排隊端飯後,走不回原本座位
* 經常呆站或僵坐原位置上,無法動彈
* 想有朋友,但無法主動交流
* 對學校產生畏懼,即使老師十分有愛心
☉ 六歲半的今天:
* 在校能開口
* 有需求時,能自然對老師開口尋求幫忙
* 在教室內輕鬆走動玩樂
* 與同學開心的交流
* 每天期待上學
當老師在聯絡簿上寫下 :
「小薇"說"的非常好,參與活動也很熱絡。」
接她下課時,也高興的直說學校很好玩,興奮地問明天幾點上課?
你能想像媽媽心中的感動、滿足如何溢於言表!
最棒的是,小薇終於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,如願交到了不同的好朋友!
歡迎留言
↓↓ 索取相關資訊 ↓↓
聯繫我們
關於選擇性緘默症或座談會,如果您有其他想了解的事,
歡迎來信給我們:
Mail : info@ec-learn.com
TEL : 04-35095378 ext : 102
© 2015